(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设计电脑编程操控无人机,专业舞台上排练传统民乐……最近,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小学部将课后三点半课堂“搬”进海淀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实现校内校外多元课程资源共享。“走出去”的课后服务,也正在成为本市中小学的新常态。
16时许,海淀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剧场里,10余名学生围坐在长桌前,每人面对一台笔记本电脑,跟着老师有模有样地敲着键盘,操作软件编写程序。空地上,一排无人机静待起飞。1个多小时的课程里,经过反复尝试,一架架小飞机相继腾空,按照学生们设计的程序随着音乐起舞。“这是学校与活动中心合作开展的科艺智创无人机社团。”北实小学部科学教师孙承林介绍,无人机社团由活动中心提供场地、筹备上课器材,学校提供优质师资,和中心的老师共同研发课程。
依托活动中心的专业教室和辅导员团队,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北实小学部与该中心合作开展了民乐、科技、美术、合唱4个社团和吉他兴趣选修活动,并邀请中心专业教师授课。北实小学部德育副校长单春兰说,学校和活动中心是邻居,目前双方合作的课后服务项目覆盖一至六年级近200名学生,“好的条件提升了课后服务的品质,学生参与度更高了,也获得了家长们的好评。”
这种合作,是本市中小学借助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西城区整合区属12家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为区域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课程菜单,可“点单”到校,也能就近参加。朝阳区引入区内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教辅中心资源,开展科普、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拓展活动。还有一些中小学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劳动基地等开展课后服务,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丰富课后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