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进京交通方式,缓解早高峰北三县地区拥堵问题;推广具有抗癌作用的栗树蘑、蒲公英等药食同源植物人工种植,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大众的养生需求;改善公园植物布局、加强水系管理等,减少生态公园的蚊子……2月15日,第十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获奖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14名中小学生作为“城市小主人”,依次上台,陆续展示自己为建设北京想出的“金点子”。
【资料图】
从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出发,中小学生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我们的家就住在进京高速边上,每天都能看到堵车”“我去逛北海公园的时候,发现北海公园的蚊子很少,但家门口的生态公园有很多蚊子”“我的建议源于我对风车的喜欢”“我的姥爷在信息化社会中‘掉队’了”……记者注意到,不少中小学生的建议萌发之初,都与生活中自己的所见所思有关。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学校学生高海洋从小就对栗树蘑、蒲公英、水芹菜等野生生物十分熟悉,“在一次学校的科技讲座中,我了解到栗树蘑具有抗癌的作用。”高海洋在继续学习中发现,栗树蘑、蒲公英等都具有抗癌作用,“如果人们都能够食用这些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那可能会降低患癌的风险。”考虑到这些生物大都生长在野外,大量采摘可能会破坏环境,在到当地的大棚了解种植技术和相关农业政策后,高海洋提出了《关于推广九渡河镇药食同源植物人工种植的建议》。
来自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小红门分校初二年级的刘宣霆带来的是《关于北京市生态公园减少蚊虫的建议》。在展示中,刘宣霆表示,自己在逛公园时发现北海公园的蚊子很少,逛下来很舒适,一个蚊子包也没有,“但是我家附近的生态公园蚊子很多。我就有两个疑问,首先是北海公园的蚊子为什么少?其次是如何减少其他生态公园的蚊子数量?”
刘宣霆建议,要改善公园的植物布局,疏阔植物空间,减少蚊虫繁衍的空间;同时要加强公园的水系管理,减少静水、死水;还要加强公园里环境卫生的治理,使用空气捕蚊机。他还提出了一些辅助措施,比如在公园放养蚊虫天敌动物:青蛙、蜻蜓等,同时,还要合理使用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
实地调研、积极采访、查阅资料,“城市小主人”的建议并非“凭空想象”,他们为了提出真正可行的建议做了很多努力。
刘宣霆在建议撰写前,走访了不少公园,同时认真观察记录公园的各项数据,比如公园的特征、植被种类和水系特点、卫生管理、蚊虫密集区等。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他再次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实地调查,采访了公园的管理人员、游客、绿化人员等等,还进行了文献调研,了解蚊虫习性、植被特点、公园景观布局设计等,请专家给予指导,确保建言可行性、科学性和普适性。
科学建议奖活动已累计吸引4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
《关于优化早高峰时段北三县地区进京交通方式的建议》《关于在西北三环交汇处增加道路隔声屏的建议》《关于扶助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关于社区公共健身器材低龄化的建议》……王睿启、孙萌、宋伯雄等14名中小学生带来的建议获得202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 据了解,为保证本届活动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活动组委会聘请了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组成评审委员会,承担初评、复评和终评工作。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毅全程参与了奖项评审活动。
在现场点评环节,王毅表示,学生们的建议都是在真情实景下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尽管由于信息获得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有些地方并不完美,但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帮助提升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北京市少年宫主任秦蕾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科学建议奖在选题上增加了中轴线申遗的内容,“本来以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可能参与人数会少,但恰恰相反,这次的申报项目数是上一届的1.5倍,这说明学生们非常愿意投身于科学建议,也立足自己身边的小事、立足社会发展,来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记者了解到,此次评选活动共收到申报项目9835项。其中,科学建议2394项,建言献策7441项,逾万名学生参与活动,建议范围涉及智慧北京建设、交通综合治理、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卫生与健康、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民生保障建设、首都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
北京市教委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中设立“科学建议奖”,2009年举办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共吸引了4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收到参评报告3万余份,评选出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278项。